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军工正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时刻。西方国家在“蜜月期”结束后迅速加大了技术封锁,而中国在许多核心技术上仍旧没办法突破,尤其是海军领域。航空母舰、舰载机以及大型战舰的核心动力——燃气轮机,成为了制约中国海军发展的三座大山,这让中国强军之梦显得遥不可及。
然而,历史总是在关键时刻给出惊人的转折。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国防工业的30%潜力,成为一个失去了强大后盾的“没落贵族”。对于急需资金和技术的乌克兰来说,转让军事技术成了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则看到了这个机会,愿意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技术,从而缩短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
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乌克兰向中国转让了大量军事技术,其中有三项对中国来说很重要。这些技术犹如三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中国军工数十年的技术瓶颈,让中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至少提升了20年。
中国的航母梦,起步于一艘停泊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的航母——“瓦良格”。这艘航母原本是苏联航母计划的巅峰之作,但因苏联解体,它未能完成建造,只留下了70%的残缺状态。乌克兰由于经济困难,决定将这艘巨舰出售。中国通过一番复杂的商业运作,以将其改造成海上赌场的名义,成功购买了“瓦良格”。
当“瓦良格”被拖回大连港时,世界各国都以为中国不过是进行了一场荒唐的商业交易,但实际上,买下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废旧船壳。中国得到了苏联航母设计理念的“龙骨”,并借此接触了当时世界顶尖航母建造技术。
经过多年的改造,“瓦良格”最终在2012年正式成为“辽宁舰”,加入中国海军。这不仅使中国成功跻身航母俱乐部,更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航母舰员、指挥官和舰载机飞行员,为后续国产航母的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强健的“龙骨”,接下来就是需要强大的“鹰翼”来配合。“辽宁舰”改造进程紧张而忙碌,然而最大的难题还是舰载机的问题。当时,配套的苏-33舰载机是唯一选择,但中国与俄罗斯的谈判陷入僵局。俄罗斯要求中国购买至少48架舰载机,价格极为昂贵,谈判没取得进展。
就在此时,乌克兰再次伸出援手。乌克兰拥有两架苏-27K(即苏-33的前身)原型机,它们被留在了“尼特卡”舰载机训练中心,乌克兰没有航母可用这些飞机。中国利用这个机会,以极低的价格从乌克兰购买了一架T-10K-3原型机。这架原型机对中国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部宝贵的“武功秘籍”,为中国舰载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基于这架原型机的技术,中国加速了国产歼-15“飞鲨”舰载机的研发,并成功地让它在“辽宁舰”的甲板上翱翔。
如果航母和舰载机为中国海军提供了“筋骨”,那么第三项技术的引进——舰用大功率燃气轮机,为海军装上了强大的“心脏”。燃气轮机一直是中国大型水面舰艇的最大瓶颈。上世纪80年代,052型驱逐舰凭借进口的LM2500燃气轮机表现优异,但随着美国中断对中国的技术供应,后续的051B型“深圳舰”只可以使用老旧的蒸汽轮机,发展停滞。
面对这种“卡脖子”的困境,中国决定从乌克兰采购先进的舰用燃气轮机。乌克兰的“曙光”设计局研制的UGT-25000是世界最先进的舰用燃气轮机之一。1993年,中乌双方达成历史性的协议,中国不仅购买了10台UGT-25000燃气轮机,还获得了完整的生产许可证和有关技术。这一协议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掌握大功率舰用燃气轮机技术的国家。
通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成功开发了国产QC-280燃气轮机,并将其应用于海军的战舰。QC-280不仅通过了实际检验,还为新一代驱逐舰(如052C、052D、055等)的建设提供了动力保障,推动了海军装备的“下饺子”时代。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因武器禁运没有办法获得所需的燃气轮机,导致多个主力护卫舰停工。最终,俄罗斯选择使用来自中国的柴油机,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在舰用动力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
通过与乌克兰的合作,中国成功突破了海军发展中的关键瓶颈,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奠定了基础,变成全球海军强国的崭新起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